时间: 2025-04-27 11:2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20:40
词汇“弃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弃”和“遗”。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弃遗”进行深入分析:
“弃遗”字面意思是指抛弃、遗留或遗弃。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被遗弃或被忽略的状态。
“弃”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抛弃、放弃。“遗”字则有遗留、遗失之意。两者结合,形成了“弃遗”这一词汇,用以强调被彻底抛弃的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弃遗”常带有悲剧色彩,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批判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
“弃遗”这个词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悲伤和无助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被遗忘的角落和被忽视的个体,引发对社会正义和人道关怀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被社会或家庭弃遗的个体,如孤儿、老人或流浪者,这个词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些边缘群体,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在诗歌中,“弃遗”可以用来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
在荒芜的田野上,
弃遗的稻草人孤独地守望,
风,是它唯一的伴侣。
在英语中,“弃遗”可以对应词汇如“abandoned”或“deserted”,它们在描述被遗弃的状态时具有相似的含义。
“弃遗”这个词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被忽视和遗忘的一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不公,并努力为那些被弃遗的个体带来希望和改变。通过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