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1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15:36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妥当,只差一个关键的条件或时机。这里的“东风”通常比喻为最后的关键因素或时机。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时,尽管大部分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但仍需要等待或促成一个特定的条件。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故事情节中的关键时刻,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件事情几乎已经准备就绪,只差最后一步或某个特定条件。在专业领域,如项目管理或商业谈判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项目或交易即将完成,只差最后的批准或条件。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特别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描述等待关键条件或时机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对时机和条件的重视,强调了在完成任务时,即使准备工作做得再好,也需要等待或创造合适的时机。这种观念在的战略思维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
这个成语给人以期待和希望的感觉,因为它暗示着事情即将完成,只差最后的关键一步。它也可能引起紧张和焦虑,因为人们可能会担心这个关键条件或时机是否会出现。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准备一个重要的演讲时感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时我所有的材料和演练都已经完成,只等演讲的那一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日花开万事备,东风不来花不开。”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准备就绪的战场,士兵们严阵以待,只等东风的到来。音乐上,可以联想到紧张而期待的背景音乐,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verything is ready, all we need is a little push”或“The stage is set, all we need is the cue”,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只差最后的推动或信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在完成任务时等待关键条件或时机的情况。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我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
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汉末,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屯驻赤壁,企图消灭刘备与孙权。诸葛亮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周瑜主张用火攻曹,双方派黄盖、庞统降曹作内应,曹操将战船连在一块。诸葛亮给周瑜写封信:“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我们现在是~,只要机器一来,马上就可以安装了。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备】
(形声。从人,備(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 、 《墨子·七患》-备者,国之重也。 、 《国语·周语》-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 《汉书·史丹传》-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
【组词】
傥荡不备
5.
【只】
(指事。小篆字形。上为“口”,下面两点表示气向下。本义:句末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
【引证】
《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6. 【欠】 ——如:“打哈欠”(dǎ hāqian)。
7.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8.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