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3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34:10
“三只手”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扒手,即专门在人群中偷窃他人财物的人。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似乎有“三只手”,暗示其手快且不诚实,用于比喻那些擅长偷窃的人。
“三只手”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于对扒手行为的形象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中文中被广泛接受并用于各种语境中,成为描述盗窃行为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三只手”这个词汇反映了社会对盗窃行为的普遍厌恶和警惕。它也是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体现,强调了保护个人财产的重要性。
提到“三只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不安全感和警惕性。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对个人财物安全的担忧,以及对不诚实行为的厌恶。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关于“三只手”的警告,提醒市民在人多的地方注意保管好个人物品。
在创作一首关于城市生活的诗歌时,我可能会写道:“在熙攘的街头,三只手悄然穿梭,寻找着无防备的灵魂,偷走他们的宁静与信任。”
想象一个拥挤的市场,人们忙碌地购物,背景音乐是嘈杂的市井声。突然,一个身影快速穿过人群,这就是“三只手”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ickpocket”,虽然在字面上不如“三只手”形象,但也准确地描述了扒手的行为。
“三只手”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是一个形象且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盗窃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这种行为的普遍态度。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庙会期间上布施的人不断头,得有个人来监视‘三只手’。
人流拥挤的车站经常有~出现。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只】
(指事。小篆字形。上为“口”,下面两点表示气向下。本义:句末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
【引证】
《诗·鄘风·柏舟》-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3.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