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0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01:12
词汇“民仪”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对“民仪”这一词汇的分析:
“民仪”可以理解为“民众的礼仪”或“民间的仪式”。它指的是民间社会中人们遵循的礼仪规范或举行的各种仪式活动。
在文学作品中,“民仪”可能被用来描述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的礼仪*俗。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文化或民俗学时可能会提及。在专业领域,如人类学、社会学或民俗学中,“民仪”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民仪”由“民”和“仪”两个字组成。“民”指民众,“仪”指礼仪或仪式。这个词可能起源于对民间传统礼仪的研究和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民仪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传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提到“民仪”,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温馨的节日氛围、庄重的仪式感以及对传统的尊重。它唤起的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参加婚礼、葬礼或其他传统节日时接触到民仪。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古村落,民仪如画展新颜。”
想象一下,在一个古老的村庄,村民们按照传统民仪举行婚礼,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喜庆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这样的场景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和听觉印象。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民间仪式和礼仪被称为“民俗”或“民间传统”,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即传承文化、维护社会秩序。
“民仪”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它在描述和研究民间文化、传统礼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学“民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传统俗,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仪】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 《人物志》-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组词】
仪状、 仪观、 仪宇、 仪缀、 仪止、 仪采、 仪相、 仪形、 仪状、 仪望、 仪干、 仪操、 仪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