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9:06
“万民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无数的民众遭受苦难,如同被涂上炭灰一样,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战争、灾难或其他***社会动荡导致的民众苦难。
在文学作品中,“万民涂炭”常用于描绘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或战争,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中描述的战乱时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可以通过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同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社会学,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和讨论社会动荡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民不聊生”更侧重于民众生活的无法维持,“生灵涂炭”则更强调生命的苦难。
“万民涂炭”源自古代文献,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众苦难的深刻认识和同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文化中,“万民涂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在社会动荡时期,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呼吁和平与稳定,强调政府对民众的责任。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深沉的悲哀和无奈,让人联想到战争、灾难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福祉。
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我常常使用“万民涂炭”来描述那些导致大量民众受苦的情况,以此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万民涂炭的岁月里,希望如星火般微弱,却从未熄灭。”
想象一幅画面:战火纷飞,民众流离失所,脸上沾满尘土和炭灰,这种视觉形象与“万民涂炭”的描述相符。听觉上,可能是哀嚎和哭泣声,增强了这种苦难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使用“people suffering immensely”或“mass suffer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缺乏“万民涂炭”这种形象和深沉的文化内涵。
“万民涂炭”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民众的苦难,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些苦难的关注和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汉语的丰富性和文化深度。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其时四野萧条,~。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3. 【涂】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
4.
【炭】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炭,烧木余也。 、 《释名》-火所烧余木曰炭。 、 《孟子》。注:“墨也。”-坐于涂炭。 、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 炭薪、 炭精纸、 炭笔、 炭冰、 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