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不识庐山真面目

时间: 2025-07-31 06:52:09

不识庐山真面目

基础信息

  • 词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
  • 繁体不識廬山真面目
  • 拼音 shí shān zhēn miàn
  • 用法"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6:52:09

基本定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源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字面意思是说,由于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基本含义是指由于身处某种环境或情境之中,无法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或真相。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在某种局限或偏见下,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因为过于亲近或熟悉某事物,反而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哲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认知偏差和主观性的问题。

示例句子

  1. 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十年,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对公司的真实运营状况一无所知。
  2. 作为局内人,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需要外部的视角来提供新的见解。
  3. 在爱情中,有时我们因为太过投入,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忽视了对方的真实感受。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盲人摸象
  • 反义词:旁观者清、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都与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有关,但“不识庐山真面目”更强调因身处其中而产生的认知局限。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源自苏轼的诗句,后来被广泛引用并成为固定表达。在语言演变中,它被用来比喻各种因局限性而导致的认知问题,成为汉语中表达认知局限的经典成语。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客观认识事物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判断和决策时要尽量超越自身的局限,寻求更全面的视角。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启发和警示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

个人应用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因为过于熟悉项目细节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情况,后来通过与外部专家的交流,获得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庐山云雾深,真面目难寻。身在此山中,心向远方行。”

视觉与听觉联想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庐山的云雾之中,四周模糊不清,这幅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境。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

反思与总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帮助我们意识到认知的局限性,并鼓励我们寻求更广泛的视角和信息。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来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引证

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故事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相关字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庐】 (形声。从广(yǎn),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 、 《广雅》-庐,舍也。 、 《汉书·食货志》。注:“田中屋也。”-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 《左传·襄公三十年》-庐井有伍。 、 《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

4.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5. 【真】 (会意。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引证】 《说文》。按:六经无真字-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 《庄子·列御寇》-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 《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归其真宅。 、 《庄子·大宗师》-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组词】 真人府、 真仙、 真君、 真味

6.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7.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目见耳闻目治手营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相关词

1. 【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滨长江,东临鄱阳湖。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中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林木苍翠,云海弥漫。有仙人洞、花径、大小天池、三叠泉、含鄱口、五老峰、香炉峰、秀峰、东林寺、庐山温泉等名胜古迹。夏季凉爽,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

2. 【真面目】 本来的面貌。犹言真相。

3. 【面目】 相貌面目可憎; 事物的外在状况;表面面目一新庐山真面目; 面子;脸面没有面目见老朋友。

相关问答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 全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哪座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不识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是谁写的

推荐查询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什么意思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全诗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道理
  •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哪座山
  •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不识是什么意思
  • 不识庐山真面目作者是谁写的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屏泥 屏气敛息 屏气慑息 屏气吞声 屏气不息 屏气 屏毗 屏条 屏星 屏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斤字旁的字 非字旁的字 一人私言 喧客夺主 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丰亨豫大 脱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口道破 逮狱 差署 菩萨心肠 夕字旁的字 不痒不痛 方离 见棱见角 音字旁的字 三点水的字 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