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25:27
“三顾草庐”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历史故事。字面意思是指三次拜访草庐,基本含义是指诚心诚意地多次拜访某人,以表达对其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态度。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求贤的决心。
“三顾草庐”源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这个成语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用来形容对某人的尊重和执着追求。
在文化中,“三顾草庐”象征着对人才的尊重和求贤若渴的态度。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贤才的重视,以及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信任。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坚持和执着的精神,以及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项目合作中采用了“三顾草庐”的策略,通过多次沟通和努力,最终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顾草庐心不改,春风化雨润无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画面,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韵味。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古风音乐,营造出古代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三次机会”或“三次尝试”,但缺乏“三顾草庐”所蕴含的尊重和执着的精神。
“三顾草庐”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要尊重人才,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顾】
(形声。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顾,环视也。 、 《史记·项羽本纪》-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 《诗·桧风·匪风》-顾瞻周道。 、 《诗·小雅·大东》-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 《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 、 《世说新语·方正》-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战国策·燕策》-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组词】
顾瞻、 顾盼生辉、 顾返、 顾笑、 顾望
3.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
4.
【庐】
(形声。从广(yǎn),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 、 《广雅》-庐,舍也。 、 《汉书·食货志》。注:“田中屋也。”-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 《左传·襄公三十年》-庐井有伍。 、 《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