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9:16
“不识起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情的处理没有分寸,不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次要,或者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不识起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民间口语逐渐演变成固定的成语。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更为直接,如“不知轻重”等。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知书达理”和“明辨是非”,因此“不识起倒”这样的成语常常带有批评和教育的意味。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个人在处理事务时的无能或不成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因为不识起倒而造成问题,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识起倒”用来形容一个在爱情中迷失方向的人,如:“在爱的迷宫里,他不识起倒,迷失了方向。”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混乱的环境中不知所措的样子;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周围人对这个人的批评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t knowing one's place”或“out of one's depth”,但这些表达没有“不识起倒”那么强烈的文化色彩。
“不识起倒”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行为时非常生动,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分清轻重缓急。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你那三个和尚已被我洗净了,不久便要宰杀,您还不识起倒?去了罢!
费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来这位~的曾老二一定把吴荪甫缠的头痛。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起】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起,能立也。 、 《庄子·齐物论》-曩子坐,今子起。 、 《诗·小雅·沔水》-载起载行。 、 《礼记·曲礼》-请业则起。 、 《墨子·公输》-子墨子起。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夫起大呼。
4.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