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9:47
“七识”是术语,指的是唯识学派中关于心识的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末那识。前六识分别对应六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思维),而末那识则是指自我意识或我执。
在哲学中,“七识”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心识的结构和功能。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深层的内心世界或复杂的情感状态。在口语中,除非是在特定的或哲学讨论中,否则这个词汇不太常见。
同义词:心识、意识、我执 反义词:无我、空性(在**哲学中,这些概念与七识中的“末那识”相对立)
“七识”源自梵文,随着传入,这个概念被汉译并融入****哲学中。在历史演变中,七识理论在唯识学派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阐述。
在文化中,七识理论是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我来说,“七识”这个词带有一种神秘和深奥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不可测。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哲学讨论中听到“七识”这个词,它引发了我对自我意识和认知过程的深入思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七识”:
在七识的迷宫中,我寻找自我,
眼识捕捉光影,耳识聆听寂静,
意识在思维的海洋中漂泊,
末那识,那永恒的我执。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僧人在静谧的寺庙中冥想,周围是古老的经文和佛像,这个场景可以与“七识”的深邃和宁静相联系。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包括印度教的“八识”(包括**的七识加上阿赖耶识),或者西方哲学中的“意识层次”理论。
“七识”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奥的哲学概念,它不仅丰富了我对*哲学的理解,也启发了我对人类意识和心理的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专业术语可以增强我的词汇量和理解力。
1.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