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4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42:09
“不识相”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懂得看场合、时机或他人的脸色行事。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缺乏社交敏感度,不懂得在特定情况下应该如何表现或反应,常常因此得罪人或造成尴尬局面。
“不识相”这个词汇源于**古代的社交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那些不懂得在特定场合下适当行为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识大体、顾大局是一种美德。因此,“不识相”在社会交往中被视为一种负面评价,反映了个人在社交场合的不成熟或不恰当行为。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轻微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社交场合中不懂得分寸、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或尴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识相”的行为,比如在严肃的会议上开玩笑,或在悲伤的场合表现出过于轻松的态度。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损害个人形象。
在创作中,可以将“不识相”作为一个角色的特点,通过其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深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正式场合穿着过于随意的人,或在音乐中,可以联想到一段不合时宜的欢快旋律在悲伤的场景中响起。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用不同的词汇表达,但其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不懂得适当行为的人。
“不识相”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含义,它提醒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得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社交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1. 【识相】 知趣﹐会看风色行事; 认识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