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6:0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6:04:04
“不识抬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懂得接受别人的好意或尊重。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对于别人的好意或尊重不予理会或不领情,有时也指某人自视甚高,不把别人的好意放在眼里。
“不识抬举”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
在**文化中,尊重他人和感恩是重要的传统美德。因此,“不识抬举”这个词汇在社会交往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懂得尊重和感恩的人,反映了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一种期待和规范。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礼貌、自大或不懂得感恩的行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听者的共鸣或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对别人的帮助或好意不予理会,这时我可能会用“不识抬举”来形容他们的行为,提醒他们应该更加懂得感恩和尊重他人。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识抬举”融入到描述人际关系的诗句中,如:
春风拂面人不知,
花开花落谁识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对别人的好意却无动于衷的场景。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情感沉重的音乐来表达“不识抬举”所带来的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appreciative”或“ungrateful”,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与“不识抬举”有所不同。
“不识抬举”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个批评性的词汇,也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的一种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这和尚好不识抬举,我这姐姐,那些儿不好、
这贱人~。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抬】
(形声。从手,台声。本义:合力共举一物)。
同本义。
【引证】
《西游记》-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直打做一个攒盘。
【组词】
抬鼓弄、 抬轿子;抬出去;抬驾、 抬盒、 抬筐
4.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1. 【抬举】 称赞;提拔多谢抬举|全仗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