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3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39:52
判若两人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或不同时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或性格,就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这个成语强调了变化之大,以至于可以被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判若两人 常用来形容角色在经历重大**后的性格转变,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某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差异,例如在工作场合和家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在心理学或精神病学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障碍的症状。
同义词:面目全非、截然不同、天壤之别 反义词:一如既往、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判若两人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变化和个性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描述人的性格变化,也可以用来描述其他事物的巨大变化。
在文化中,判若两人** 这个词汇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观念相联系,强调个人在不同环境和经历中的自我调整和成长。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汇也提醒人们要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能力。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惊讶和好奇,因为它揭示了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隐藏的潜能,以及人们在经历重大变化后的成长和转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在工作和社交场合的表现判若两人。在工作时,他严肃认真,而在社交场合,他活泼开朗。这种差异让我对他的多面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词汇:
在晨曦的光辉中,他判若两人,
一面是夜的沉默,一面是日的欢歌。
在视觉上,判若两人 可以联想
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他与另三人作一献上之报告,毁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
1.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