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2:10
判若云泥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云和泥一样截然不同”。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无法相提并论。
判若云泥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其形象的比喻方式在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描述巨大差异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云和泥分别象征着高远和卑微,这种对比反映了社会等级和价值观的差异。因此,判若云泥** 这个成语在描述社会不平等、教育差距等方面尤为贴切。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对比感,让人联想到极端的差异和不平等。在使用时,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批判意味,提醒人们关注和反思社会中的不公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个朋友在职业发展上的巨大差异,一个已经成为行业领袖,另一个还在基层挣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云端之上,星辰璀璨,
泥泞之中,尘埃弥漫。
判若云泥,命运的笔,
绘出人间,不同的篇章。
想象一幅画面:一边是蓝天白云,另一边是泥泞的土地。这种视觉对比强烈,让人立刻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like day and night" 或 "poles apar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巨大的差异。
判若云泥 这个成语在描述巨大差异时非常有力,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使用,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
1.
【判】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判,分也。 、 《诗·周颂·访落》-继犹判涣。 、 《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 、 《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 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
【组词】
判割、 判妻、 判散、 判礼、 判迹、 判裂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云】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同本义。
4.
【泥】
阻塞,阻滞。
【引证】
《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组词】
泥滞、 泥漉、 泥饮、 江为山所泥
拘泥于;拘执,不变通。
【引证】
《二刻拍案惊奇》-总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组词】
泥文、 泥定、 泥信、 泥执、 泥常、 泥象、 泥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