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1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16:25
妄断 的字面意思是指没有根据或证据的判断,即轻率或不合理的断定。它强调了判断的随意性和缺乏事实基础。
在文学中,“妄断”常用来描述人物的错误判断或偏见,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误解可以被视为一种妄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不理智决定。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心理学,妄断可能指不基于证据的判断,这在法庭上是不被接受的。
同义词中,“臆断”强调无根据的猜测,“武断”强调不顾事实的强硬判断,而“主观臆测”则强调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反义词则强调了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判断。
“妄断”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妄”意为荒谬或不合理,“断”意为判断或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妄断。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妄断现象变得更加普遍,这可能与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
“妄断”这个词通常带有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错误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偏见、误解和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警惕自己不要妄断他人,尤其是在信息不全或情绪激动时。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很容易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妄断他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他妄断了她的心,却不知那只是夜的谎言。”
视觉上,“妄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闭着眼睛做出决定的人,或者一个在迷雾中摸索的场景。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如错误的音符。
在英语中,“妄断”可以对应“hasty conclusion”或“premature judgment”,这些词汇也强调了判断的过早和不成熟。
“妄断”是一个提醒我们在做出判断时要谨慎和基于事实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和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
【妄】
(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妄,乱也。 、 《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 《贾子道术》-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 、 《春秋繁露》-施妄者,乱之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妄自菲薄。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多求妄用。 、 清·黄宗羲《原君》-妄传伯夷。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组词】
妄口、 妄系、 妄扳平人、 妄施、 妄折、 妄行、 妄言
2.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