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1:54
妄想(Delusion)是一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术语,指的是一种错误的信念,这种信念与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不符,并且通常是固执的、无法通过逻辑或证据来改变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不切实际或荒谬的想法。
“妄想”一词源自汉语,由“妄”和“想”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妄”意味着不真实或不正当,而“想”则是思考或想象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用来描述那些不基于现实的思考。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妄想可能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在一些文化中,妄想可能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
提到“妄想”,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不切实际、荒谬或病态。这个词往往带有负面的情感色彩,因为它暗示了一种与现实脱节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的想法或计划显得不切实际,这时我们可能会用“妄想”来形容他们的行为。例如,一个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创业想法,我们可能会私下里认为这是他的“妄想”。
在诗歌中,妄想可以被用来描绘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例如:
在他的妄想中, 世界是他的画布, 每一笔都是他的梦想, 尽管现实是他的囚笼。
提到“妄想”,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些扭曲的画面,如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他的妄想症状在电影中通过视觉特效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英语中,“delusion”与“妄想”相对应,它同样指代一种错误的信念。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délire”或德语的“Wahn”,也有类似的含义。
“妄想”这个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专业术语,也是一个日常用语。了解它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通过深入学习这个词,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它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别,从而在交流中更加精确和有效。
1.
【妄】
(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妄,乱也。 、 《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 《贾子道术》-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 、 《春秋繁露》-施妄者,乱之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妄自菲薄。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多求妄用。 、 清·黄宗羲《原君》-妄传伯夷。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组词】
妄口、 妄系、 妄扳平人、 妄施、 妄折、 妄行、 妄言
2.
【想】
(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想,冀思也。 、 杜甫《客居》-览物想故国。 、 苏轼《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组词】
想似、 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