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1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14:56
“忘身忘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忘记自己的身体和家庭。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和家庭的牵挂,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某种事业或理想,不顾个人和家庭的牺牲和奉献。
在文学作品中,“忘身忘家”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志士仁人在追求正义、理想或国家大事时的无私奉献。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过于专注于某项工作或活动,以至于忽略了家庭和个人生活。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牺牲精神。
同义词:舍生忘死、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反义词:自私自利、顾影自怜、自我中心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舍生忘死”更强调生命危险,“忘我工作”更强调工作的投入程度,“无私奉献”则强调奉献的精神。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关注。
“忘身忘家”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于忠诚和牺牲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或军事领域。
在**文化中,“忘身忘家”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和“义”的价值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赞扬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感动,因为它描绘了一种高尚的牺牲精神。联想可能包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他为了帮助学生准备高考,几乎忘身忘家,连自己的健康都忽视了。
在诗歌中,可以将“忘身忘家”融入到描述英雄人物的诗句中,如:“忘身忘家志士心,千秋万代传忠魂。”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英雄人物的雕像或画像,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激昂的进行曲或赞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 one's life on the line”或“sacrifice for a cau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了为了更高目标的牺牲。
“忘身忘家”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对于牺牲和奉献的崇高追求。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提升表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欣赏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1.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忘】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忘,不识也。 、 《诗·郑风·有女同车》-德音不忘。 、 《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中年病忘。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宠辱偕忘。 、 诸葛亮《出师表》-忘身于外。
【组词】
忘魂、 忘昏、 忘反、 忘年、 忘味、 忘食、 忘却、 忘生舍死、 忘先
4.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