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16: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16:48
“不辨龙蛇”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无法区分龙和蛇,基本含义是指无法分辨事物的本质或真伪,常用来形容人缺乏辨别能力,尤其是在复杂或微妙的情况下。
在文学中,“不辨龙蛇”常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人无法识别事物的真正价值或本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判断力。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专家在处理复杂案件或病例时的失误。
“不辨龙蛇”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神话和传说,龙和蛇在传统文化中分别代表高贵和卑微,因此这个词汇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辨别能力问题上。
在**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和权力,而蛇则常常与狡猾和邪恶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辨龙蛇”在社会背景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无法区分好坏或真伪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批判,因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辨别真伪的情况,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不辨龙蛇”的后果,因此我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世间万象皆迷雾,不辨龙蛇误前程。”
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其中一个人在龙和蛇之间犹豫不决;听觉上,可以是一段紧张的音乐,象征着辨别真伪时的紧张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dove and a hawk”,用来形容无法区分和平与战争。
“不辨龙蛇”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帮助我理解了辨别能力的重要性,也让我在表达批评或警示时有了更精确的词汇选择。
如今那宪台疏乱滚滚当路豺狼,选法弊絮叨叨请俸日月,禹门深眼睁睁不辨龙蛇。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
3.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4. 【蛇】 ——见“委蛇”(wēiy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