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3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2:35:05
“不辩菽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能分辨豆子和麦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无知或愚昧,特别是指那些缺乏基本生活常识或对事物分辨能力极差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不辩菽麦”常用来讽刺或批评那些对基本事物缺乏认知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非常无知或不懂得区分简单的事物。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认知能力或教育的重要性。
“不辩菽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不辩菽麦,不知春秋。”原意是指连最基本的农作物都不能分辨,后来泛指对基本事物缺乏认知。
在**传统文化中,农业是基础,因此对农作物的认知被视为基本常识。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视。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轻微的讽刺和批评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对生活缺乏基本了解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对基本常识缺乏了解的人,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他们的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万物皆有名,唯他‘不辩菽麦’情。”
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站在田野中,面对着豆子和麦子,却无法分辨,这种画面可以带来一种无奈和困惑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nnot tell one from another”,但缺乏“不辩菽麦”这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不辩菽麦”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无知状态的词汇,也反映了社会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化深度。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辩】
(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辩,治也。 、 《周礼·乡士》-辩其狱讼。 、 《礼记·曲礼》-分争辩讼。 、 《韩非子·八经》-辩者言之信。 、 《书·酒诰》-勿辩乃司。 、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
【组词】
辩证;辩日
3.
【菽】
豆类的总称。
【引证】
《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 、 《汉书·五行志》-菽草之难杀者也。 、
——《春秋·考异郵》。
【引证】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 陆游《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
【组词】
菽水、 菽水藜藿、 菽乳、 菽麦、 菽麦不分
4.
【麦】
(形声。甲骨文字形。从攵(zhí),来声。“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麦子)。
同本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子实主要作粮食或作精饲料、酿酒、制饴糖。秆可作编织或造纸原料。
【引证】
《说文》-麦,芒谷。 、 《诗·鄘风·桑中》-爰采麦矣。 、 《诗·鄘风·载驰》-芃芃其麦。 、 《聊斋志异·狼三则》-野有麦场。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麦田浅鬣。
【组词】
麦棱头、 麦人、 麦天、 麦舟、 麦序、 麦李、 麦秀、 麦雨、 麦花、 麦酒、 麦气、 麦候、 麦饭豆羹、 麦穗两岐
1. 【菽麦】 豆与麦; 比喻极易识别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