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6 12:23: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12:23:26
“不辨真伪”字面意思是指无法区分事物的真实性和虚假性。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系统在面对信息或物品时,缺乏辨别其真假的能力或判断力。
“不辨真伪”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构成简单明了,由“不辨”和“真伪”两个词组合而成。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讨论信息真实性和网络安全时。
在当今社会,随着假新闻和网络谣言的泛滥,“不辨真伪”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反映了社会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以及对公众辨识能力的期待。
这个词组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无知或判断力的缺失。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被欺骗、误导或失望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辨别真伪的情况,比如在购物时辨别商品的真假,或者在阅读新闻时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我如盲人摸象,不辨真伪,只愿心灯长明。”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模糊的图像或难以辨认的字迹。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嘈杂的声音或难以理解的话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nnot distinguish truth from falsehood”,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不辨真伪”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词汇,它提醒我们在信息时代要保持警惕,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馋言三至,慈母不亲;愤愤俗差别,不辨真伪。
晋文公先年过曹,曹人多有识得的,其夜仓卒~。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
3.
【真】
(会意。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引证】
《说文》。按:六经无真字-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 《庄子·列御寇》-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 《列子·天瑞》。注:“太虚之域。”-归其真宅。 、 《庄子·大宗师》-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组词】
真人府、 真仙、 真君、 真味
4.
【伪】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为,为亦声。本义:欺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伪,诈也。 、 《礼记·月令》-无或诈伪淫巧。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组词】
伪诈、 伪怠、 伪服、 伪人、 伪巧、 伪臣、 伪民、 伪行
1. 【真伪】 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