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03:4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03:48:09
词汇“山木自寇”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山中的树木因为自身的材质而被砍伐,比喻因为自身有某种优点或特质而招致灾祸。
“山木自寇”的基本含义是指因为自身的优点或特质而招致不幸或灾祸。它强调了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优点或才能可能会成为招致麻烦的原因。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才华横溢或过于出众而遭受嫉妒或迫害的人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他人,有时候过于突出自己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某些技术或产品因为过于先进而遭遇市场或政策上的阻碍。
“山木自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汉语文学和日常交流中,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中庸之道,即在展现自己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于突出,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在展现自己的同时要适度,避免因为过于突出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在职场中,我曾见过一位同事因为工作能力太强而遭到其他同事的嫉妒,最终“山木自寇”,被排挤出了团队。
在诗歌中,可以将“山木自寇”用来形容那些因为才华横溢而遭受不幸的诗人或艺术家。
想象一片宁静的山林,突然传来伐木的声音,这可以让人联想到“山木自寇”的意象。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虽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传达了因为自身特质而招致不幸的含义。
“山木自寇”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展现自己的同时要适度,避免因为过于突出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