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6:40
“以冠补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帽子来补鞋子。这个成语比喻用不恰当的东西来解决问题,或者用高层次的方法来处理低层次的问题,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切实际、脱离实际的解决方案。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的做法不切实际或过于理想化。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同义词“牛刀小试”和“大材小用”都表达了用过大的工具或方法处理小问题的意思,而反义词“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则强调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方法的重要性。
“以冠补履”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以冠履之不补,而补冠履”,后来简化为“以冠补履”。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事物处理方式的一种评价标准,即方法要与问题相匹配。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的政策或做法,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符合实际情况。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批评和讽刺,因为它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做法。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那些不切实际的计划或政策,以及它们带来的负面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企业试图用过于复杂的管理方法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情况,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以冠补履”的实际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以冠补履,不切实际, 牛刀小试,徒劳无益。 量体裁衣,方为正道,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试图用一顶大帽子来修补一双破鞋,这种不协调的画面本身就是对“以冠补履”的一种形象诠释。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们对此类行为的嘲笑声或批评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a sledgehammer to crack a nut”,意思是使用过大的工具来处理小问题,与“以冠补履”有相似的含义。
“以冠补履”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考虑方法与问题的匹配度,避免不切实际的做法。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批评不合理的做法。
履虽鲜不如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
3.
【补】
(形声。从衣,甫声。本义:补衣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补,完衣也。 、 《吕氏春秋·顺说》-田赞衣补衣。 、 唐·白居易《村居卧病》-补褐防寒岁。
【组词】
补衣;补袜;补衬、 补衣
4.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