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0:35
词汇“伏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意指潜伏的敌人或隐藏的威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伏寇”进行分析:
“伏寇”字面意思是指潜伏的敌人。其中,“伏”表示隐藏、潜伏,“寇”则指敌人、入侵者。
“伏寇”可能源自古代军事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军事语境中仍保留其原始意义。
在古代社会,由于战争频繁,人们对潜在的威胁特别敏感,因此“伏寇”这样的词汇在当时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伏寇”一词给人以紧张、不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隐藏的危险和未知的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伏寇”,但在讨论历史**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一概念。
在创作中,可以将“伏寇”用于描述一个表面上平静,实则危机四伏的环境,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伏寇”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hidden enemy”或“lurking threat”可以传达相似的概念。
“伏寇”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特别是在描述潜在威胁和未知危险时,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
1.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
2.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