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2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26:42
“三自一包”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使用。它指的是“自留地、自留畜、自留树”和“包产到户”。这四个概念分别代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几个关键措施:
在文学作品中,“三自一包”可能被用来描述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生活的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老一辈农民用来回忆过去的政策。在专业领域,如农业经济学或历史学,这个词汇则是研究**农村改革的重要概念。
“三自一包”这个词汇起源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个词汇逐渐被广泛接受并用于描述这一时期的特定政策。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三自一包”政策被视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农村的变迁,以及农民从集体劳动到个人承包的转变。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期。
在我的家乡,老一辈的农民常常提起“三自一包”政策,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生活改善的转折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片自留地上, 种子播下希望, 包产到户的春风, 吹绿了田野的梦想。”
想象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农民在自留地上辛勤劳作,这样的画面可能伴随着乡村的宁静和鸟鸣,形成一种和谐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其他国家,类似的土地政策可能被称为“土地私有化”或“农业承包制”,但其具体实施和影响可能因国情而异。
“三自一包”这个词汇不仅是农村改革的历史见证,也是理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提醒我们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改革带来的深远变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3.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4.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