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53: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53:50
词汇“吞言咽理”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吞下言语,咽下道理”,可能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不愿意或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理由,选择沉默或隐忍。
由于“吞言咽理”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进行解释: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很难找到具体的语境使用。但如果我们假设它存在,可能的语境包括: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以下是假设性的例句:
由于“吞言咽理”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吞言咽理,比如为了避免冲突、保护自己或他人。
该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压抑、无奈和沉默,带来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情感反应。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可能会选择沉默或隐忍。
在创作中,可以将“吞言咽理”用于描述某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如诗歌、小说或戏剧。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很难找到具体的视觉或听觉联想。但如果我们想象一个沉默的人,可能会联想到安静的画面或沉默的声音。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很难进行跨文化比较。但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如英语中的“bite one's tongue”(忍住不说)。
“吞言咽理”作为一个假设性的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可能选择的行为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其人虽众,然皆患彰遐迩,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无敢论诉。
1.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咽】
填塞;充塞。
【引证】
汉·刘向《新序》-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 、 唐·裴鉶《传奇·姚坤》-乃饮坤大醉,投于井口,以垲石咽其井。
【组词】
咽人、 咽气、 咽哽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