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00: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00:08
吞舟漏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吞舟的大鱼从网中漏出”。这个成语比喻罪大恶极的人或事物逃脱了法律或规则的制裁。
在文学作品中,吞舟漏网 常用来形容那些本应受到严厉惩罚却侥幸逃脱的人或**,带有讽刺和批评的意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非常幸运或巧妙地避开了麻烦。在法律或社会学领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法律漏洞或执法不严的问题。
同义词:逍遥法外、逃之夭夭、漏网之鱼 反义词:绳之以法、依法惩处、法网恢恢
吞舟漏网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原意是指法律的网眼太大,连能吞下船的大鱼都能漏过去,后来逐渐演变为比喻罪大恶极的人逃脱法律制裁。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和道德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吞舟漏网**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法律公正性和执法力度的关注,以及对那些利用法律漏洞逃避责任的人的批判。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失望和愤怒的情感,因为它揭示了法律或规则的不完善,以及那些本应受到惩罚却逃脱的人的狡猾和不负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案例,其中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逃脱了应有的惩罚,这时吞舟漏网 这个成语就能很好地表达我们的不满和失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法律之网虽密,却有吞舟之鱼漏, 正义之剑虽利,却有狡猾之心逃。”
想象一幅画面:一张巨大的渔网中,一条巨大的鱼正在挣扎着逃脱,周围的人们惊讶和愤怒的表情。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吞舟漏网 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lip through the cracks”,意指从缝隙中溜走,比喻逃脱了注意或制裁。
吞舟漏网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法律和社会规则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1.
【吞】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吞,咽也。 、 《后汉书·杜笃传》注-吞舟大鱼也。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吞长江。 、 宋·苏轼《石钟山记》-与风水相吞吐。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气吞万里如虎。
【组词】
吞炭、 吞舌、 吞舟、 吞刀刮肠、 吞牛、 吞咀、 吞下一条鳝鱼
2.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 《方言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 《考工记·总目》-作舟以行水。 、 《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舟以行川谷。 、 《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舟人,船夫)。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舟人指点。
【组词】
舟人、 舟次、 舟牧、 舟师、 舟航、 舟梁
3.
【漏】
(形声。从水,屚(lòu)声。本义:漏壶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同本义。
【引证】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 《说文》。按:这就是铜壶滴漏的“漏”。-漏,以铜受水,刻节。 、 《文选·左思·魏都赋》-晷漏肃唱。 、 《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组词】
漏下、 漏永更长、 漏尽钟鸣、 漏夜、 漏板、 漏刻
4.
【网】
(象形。“网”捕鸟兽的叫“网”,捕鱼的叫罟。笼统地说,两字没有不同。本义:捕鱼鳖鸟兽的工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网,庖牺所结绳以渔。 、 《广雅》-网,谓之罟。 、 《盐铁论·刑德》-网疏则兽失。
【组词】
鱼网、 网户、 网密、 网丝、 网虫、 网罛、 网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