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7:13
“溘焉长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突然地长久地离开”。其中,“溘焉”表示突然、迅速的样子,“长往”则指长久地离开或逝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突然去世或离开,带有一定的哀伤和感慨。
在文学作品中,“溘焉长往”常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悼词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分析文本或历史**中的突然变化。
同义词:
反义词:
“溘焉长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可以看到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对死亡和生命的无常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慨。因此,“溘焉长往”这个成语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以表达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哀伤和感慨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往往会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在参加葬礼或悼念活动时使用,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溘焉长往”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岁月如梭,溘焉长往,
留下的,是回忆的芬芳。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葬礼的场景,黑白照片,以及哀伤的表情。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哀乐或悼词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沉重和哀伤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ss away suddenly”或“depart suddenly”,但这些表达没有“溘焉长往”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和情感内涵。
“溘焉长往”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可能不高,但在文学和正式场合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表达功能。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的深度和美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方欲以高文大册自鸣天子之前,而又~矣。
1.
【溘】
(形声。从水,盍(hé)声。①本义:水流。②忽然) 突然地、忽然地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
【组词】
溘逝、 溘然长逝;溘死、 溘谢
2.
【焉】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鸟名。
【引证】
唐·黄滔《唐城客梦》-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
3.
【长】
老,年高。
【引证】
《广雅》-长,老也。 、 《孟子》。注:“年长也。”-不挟长。 、 《庄子》-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 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 《国语》-齐侯长矣。
【组词】
长艾、 长没
年长,年龄较大。
【引证】
明·魏禧《大铁椎传》-长子灿七岁。 、 《醒世恒言》-弟辈衣食自足,不消兄长挂念。
【组词】
长君、 长德、 长贤、 长主、 长宾、 长年、 长郎
4.
【往】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往,之也。 、 《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 、 《易·咸》-憧憧往来。 、 《国语·晋语》-吾言既往矣。 、 《庄子·逍遥游》-往而不返。 、 《庄子·天道》-往见老聃。 、 《列子·汤问》-跳往助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随其往。 、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子何恃而往。
【组词】
前往、 往造、 往教、 往旋、 往蹇来连、 往人、 往至、 往程、 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