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1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17:52
动怒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受到刺激或不满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它描述的是一种情绪反应,通常是由于某种不公正、不愉快或令人不快的**或行为所引起的。
在文学作品中,动怒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冲突或不满。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动怒 可能被更科学地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应对策略。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发怒”可能比“动怒”更强烈,而“恼火”则可能更侧重于小事情上的不满。
动怒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动”和“怒”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动”有行动、启动的意思,“怒”则是指愤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情绪反应的词汇。
在文化中,动怒** 常常与“忍”相对,强调在面对不公或挑衅时保持冷静和克制的重要性。社会背景下的动怒可能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和和谐有关。
动怒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冲突和紧张。它可能影响个人的情绪稳定和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家庭矛盾或社会**而动怒。学会控制和表达这种情绪是成熟和自我调节的一部分。
在诗歌中,动怒 可以用来描绘风暴前的宁静,如“海面平静,却隐藏着即将动怒的波涛”。
动怒 可能让人联想到雷鸣电闪的景象,或是愤怒的咆哮声。
在英语中,动怒 可以对应为“get angry”或“lose one's temp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描述了类似的情绪反应。
动怒 是一个描述人类基本情绪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与他人沟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是理解和构建复杂情感表达的基础。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