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1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3:18:05
息怒:字面意思是指平息怒气,使愤怒的情绪平静下来。基本含义是指劝慰他人停止生气,恢复冷静。
“息怒”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息”(停止)和“怒”(愤怒)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有“息怒”一词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息怒”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为贵”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在社会交往中,劝人“息怒”是一种礼貌和智慧的表现。
“息怒”一词给人以平和、安抚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冷静、理智和宽容,有助于缓解紧张和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当朋友或家人因某事生气时,我常会用“请息怒”来劝慰他们,希望他们能冷静下来,理性处理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将“息怒”融入到表达和平与和谐的意境中:
春风拂面,花语轻诉,
请息怒,让心湖平静如初。
在英语中,“calm down”或“cool off”可以对应“息怒”的意思,但“息怒”更强调劝慰和安抚的意味。
“息怒”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词汇,它不仅用于平息愤怒,还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和礼貌。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息怒”有助于提升沟通的和谐与效率。
1.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