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31:45
“东怒西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东边的人愤怒,西边的人抱怨。基本含义是指到处都有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形容人们对某件事情或某种状况普遍不满,怨声载道。
在文学作品中,“东怒西怨”常用来描绘社会动荡或民众不满的场景,如历史小说中描述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决策或**引起广泛不满。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民众情绪和集体行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怨声载道”更强调声音的普遍性,而“东怒西怨”则强调空间上的广泛不满。
“东怒西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随着社会语言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古代文献中较少直接引用,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民众对于不公和不平等的敏感和反应。在社会动荡或政治不稳定时期,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会增加。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不安和紧张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社会的不和谐和民众的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个**或决策引起广泛不满,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简洁地表达这种社会情绪。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东怒西怨声声切,夜半无人私语时。”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人群聚集抗议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嘈杂的抗议声和抱怨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storm of protest”或“widespread discontent”,但这些表达没有“东怒西怨”那样具体的空间感。
“东怒西怨”这个成语在描述社会不满和民众情绪方面非常有效,它不仅传达了不满的普遍性,还带有一定的空间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厉色扬声,东怒西怨。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