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3:25
动念:这个词通常指的是产生一个念头或想法,即在心中萌生某种意图或计划。它强调的是思想活动中的初始阶段,即从无到有的过程。
“动念”由“动”和“念”两个字组成。“动”指动作或变化,“念”指思考或想法。这个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但其具体起源难以考证。随着语言的发展,它的使用逐渐固定在表达思想活动的初始阶段。
在**文化中,“动念”常与内心的修养和道德判断联系在一起。例如,儒家思想强调“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要谨慎自己的念头,避免不良思想的产生。
“动念”给人一种轻微的、私密的感觉,它像是内心深处的一丝波动,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这种词汇常让人联想到内心的探索和自我反省。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体验到“动念”的时刻,比如在阅读一本好书时,突然动念要写下自己的感想,或者在某个安静的夜晚,动念要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动念”:
在寂静的夜里,星光闪烁,
我动念,写下这无声的诗篇。
视觉上,“动念”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望着远方,心中涌起各种想法。听觉上,可能是夜晚的宁静中,心中念头如细雨般轻轻落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ve an idea”或“get an inspiration”,但这些表达更侧重于想法的产生,而不像“动念”那样强调念头产生的初始和微妙。
“动念”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描述了思想活动的起点,还与个人的内心修养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念】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念,常思也。 、 《诗·大雅·文王》-天念尔祖。 、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 、 《论语》-不念旧恶。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史记·陈涉世家》-念鬼。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念母劳家里。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念蒙君实。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
【组词】
念诵、 念恤、 念旧、 念思、 念想、 念一、 念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