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0:07
“发威动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某人因为愤怒而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或威严。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愤怒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情绪和行为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发威动怒”常用来描绘角色在关键时刻的情绪爆发,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某些事情而突然发怒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情绪管理或领导力的相关议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愤怒程度和情境的不同,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绪状态。
“发威动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用来形容人在愤怒时的行为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含义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发威动怒”常常与权威和威严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描述领导或长辈的情绪反应时。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社会对于权威和等级制度的尊重。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因为它通常与负面情绪和冲突相关。在联想上,我可能会想到一些历史剧中的场景,如**或将军在愤怒时的威严展现。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目睹了一位老师因为学生的不当行为而发威动怒,那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权威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当夜幕低垂,星辰黯淡,心中的怒火如火山喷发,发威动怒,震慑四方。”
在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位面红耳赤、怒目圆睁的人物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脚步声和愤怒的吼叫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se one's temper”或“fly into a rage”,这些表达也传达了类似的愤怒情绪和行为反应。
“发威动怒”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功能。它不仅描述了愤怒的情绪,还强调了这种情绪所引发的强烈行为反应。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你们太闹的不象了,他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
3.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4.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