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4: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4:51
词汇“动息”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对“动息”这一词汇的分析:
“动息”字面意思是指动作或活动的停止,即停止活动或休息。它由“动”和“息”两个字组成,“动”表示动作或活动,“息”表示停止或休息。
由于“动息”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活动停止,进入休息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或体育科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生物体或**员的休息状态。
“动息”这个词的词源较为简单,由两个常用汉字组成,没有特别的历史演变。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使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非常低。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动息”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仪式性的休息或停止活动的状态,例如在某些**仪式中,参与者可能会在特定时刻“动息”以示尊重或祈祷。
“动息”这个词给人一种平静、安宁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放松和休息的时刻,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疲劳。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或使用“动息”这个词。它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的语境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动息”来描绘夜晚的宁静:
夜幕低垂,星辰闪烁,
万物动息,唯余风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森林的画面,动物们动息,只有微风和树叶的沙沙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动息”的词汇,但会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停止活动或休息的状态。
“动息”这个词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简洁地表达了停止活动和休息的概念。在学*语言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词汇量,但在实际表达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为常见的同义词。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