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5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50:15
“信知”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信”和“知”。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相信并知道”或“确信地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确定性认识,强调基于信任或证据的认知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信知”可能用来表达主人公对某个事实或真理的深刻理解,如“他信知生命的无常”。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深思熟虑的语境中,如教育或哲学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法律或科学研究中,“信知”可能用来强调基于证据的确定性知识。
同义词中,“确知”强调的是基于事实的确定性,而“深知”则强调深刻的理解。反义词中,“怀疑”和“疑惑”都表达了对某事的不确定或不信任。
“信知”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信”和“知”在古代汉语中都有悠久的历史。“信”最初指信任或信仰,而“知”指知道或理解。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表达确定性认知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信”常常与道德和诚信联系在一起,而“知”则与智慧和学识相关。因此,“信知”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对于知识和信任的重视。
“信知”这个词给人一种稳定和可靠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基于事实和经验的深刻理解。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学术讨论中听到“信知”这个词,它帮助我更清晰地表达了我对某个复杂问题的确定性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信知”:
在星辰的指引下,我信知
真理的光芒,穿越时空的迷雾
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视觉上,“信知”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本打开的书,或是一个智者在沉思。听觉上,它可能与深沉的思考声或学术讲座的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信知”可以对应为“know for sure”或“be certain of”,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基于信任或证据的确定性认知。
“信知”是一个富有深度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知识的确定性,还蕴含了对信任和真理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信知”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我的思想和感受。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