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1:39
“举不胜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举起来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无法一一列举。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物的数量之多,以至于无法用列举的方式来完全表达。
在文学作品中,“举不胜举”常用于形容事物的丰富多样,如形容历史**、文学作品中的例子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例子或情况。在专业领域,如统计学或数据分析中,它可以用来描述数据量巨大,难以逐一列举。
这些同义词在强调数量之多上有所重叠,但“举不胜举”更侧重于列举的困难,而“不胜枚举”则更强调列举的繁琐。反义词则强调数量之少。
“举不胜举”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于古代汉语,用于形容数量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强调事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数量和多样性的重视。在社会交流中,它也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
这个成语给人以丰富、充实的情感联想,常与积极、正面的评价相关联。它能够激发人们对事物深入探索的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举不胜举”来形容我收藏的书籍和音乐作品,表达了我对这些文化产品的喜爱和珍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星辰举不胜举,夜空璀璨无比,每一颗都是时间的见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充满各种物品的房间,每一件都独特而珍贵。听觉上,可以联想到繁忙市场中的各种声音,每一种声音都代表着一个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untless”或“innumerable”,虽然意思相近,但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有所不同。
“举不胜举”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形象且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数量和多样性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他的先进事迹~。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胜】
(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胜,任也。 、 《尔雅》-胜,克也。 、 《易·遯》。虞注:“能也。”-莫之胜说。 、 《诗·商颂·烈祖》。传:“任也。”-武王靡不胜。 、 《管子·入国》。注:“堪也。”-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 、 唐·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唐·李朝威《柳毅传》-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
【组词】
不胜其苦、 胜任愉快、 胜兵
4.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