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4:12
“信符”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一种象征性的物品,用以证明某人的身份、地位或拥有某种权利。它可能是一个徽章、印章、令牌或其他形式的标志物。
在古代**,信符常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如兵符、虎符等,用以传达命令和授权。在文学作品中,信符可能象征着信任、忠诚或某种神秘的力量。在现代口语中,信符可能被用来比喻某种象征性的东西,如“爱情的信符”。
“信符”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指代官方的印信和符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包括了各种象征性的物品。
在**文化中,信符常常与权威和传统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社会背景中,信符可能代表着某种社会地位或群体身份。
“信符”一词给人以庄重、权威和信任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传统,以及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故事的物品。
在个人生活中,信符可能被用作家族传承的象征,如家传的戒指或项链,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责任。
在诗歌中,可以将“信符”比喻为爱情的象征:
她手中的信符,
是月光下的誓言,
是星辰间的约定,
永恒不变。
视觉上,信符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铜牌或玉佩,上面刻有复杂的图案和文字。听觉上,信符可能与古代的钟声或鼓声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权威和秩序。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象征物品可能是勋章、徽章或戒指。例如,结婚戒指在西方文化中是爱情的信符。
“信符”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文化传承和情感联系的载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信符”一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特色。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