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5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54:04
信用:指个人或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履行承诺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它是一种社会和经济关系中的信任基础,涉及到借贷、交易和合作等方面。
词源:信用一词源自拉丁语“creditum”,意为“贷款”,后来演变为英语中的“credit”,最终进入汉语中成为“信用”。
演变:在古代,信用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逐渐与金融和商业活动紧密相关,成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影响着个人的贷款能力、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国家的经济稳定。在某些文化中,信用被视为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而在商业文化中,信用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信用一词往往给人以正面联想,如可靠、诚信、安全等。它代表了社会对个人或组织的信任和尊重,是社会和谐与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信用体现在各种小额借贷、信用卡使用和网络购物等方面。良好的信用记录可以帮助个人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优惠的交易条件。
诗歌: 信用如晨曦,温暖而明亮, 照耀着交易的每一条路径。 诚信是它的基石, 在商业的海洋中,引领航向。
视觉:信用可以联想到稳固的金字塔,象征着坚实的基础和不断上升的信任。 听觉:信用可以联想到银行柜台的清脆硬币声,象征着金融交易的可靠和安全。
在不同语言中,信用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含义相似,都是指信任和可靠性。例如,英语中的“credit”,德语中的“Kredit”,法语中的“crédit”,都与信用相关。
信用是现代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活动,也是社会信任和秩序的基石。在学习语言和进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信用这一词汇,对于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用,可施行也。 、 《苍颉篇》-用,以也。 、 《易·益》-利用为大作。 、 《虞书》-五行五用哉。 、 《书·微子》-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 、 《周礼·宰夫》-乘其财用出入。 、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 、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 明·魏禧《大铁椎传》-皆不足用。 、 蔡元培《图画》-用水彩。 、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
【组词】
用不着、 备用、 实用、 拆用、 用功、 用长、 用板、 用计、 用天因地、 用钱、 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