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1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11:42
“不知端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事情的始末或真相”。其中,“端倪”指的是事情的始末、真相或迹象。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的了解不够深入,不清楚事情的全貌或真相。
“不知端倪”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庄子·逍遥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其中“端倪”一词在此处指的是事物的始末和真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表达对事物的不了解。
在**传统文化中,“不知端倪”常常与智慧和知识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困惑和无奈。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困惑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未知或复杂问题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渴望了解更多。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参与一个复杂的项目时,对项目的某些细节完全不知端倪。这让我感到有些焦虑,但也激发了我深入了解和学*的动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闪烁,我在这无边的宇宙中,对生命的奥秘不知端倪。”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迷雾笼罩的森林,一个人站在其中,对前方的道路一无所知。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神秘或悬疑的音乐,增强这种未知和困惑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the dark”或“clueless”,它们都表达了对于某件事情的不了解或无知。
“不知端倪”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库,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对未知或复杂事物的感受。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汉语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端】
(形声。从立,耑(duān)声。本义:站得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立容直也。”-端,直也。 、 《广雅·释诂一》-端,正也。 、 《礼记·祭义》-以端其位。 、 《礼记·王藻》-端行颐霤如矢。 、 《礼记·曲礼》-振书端书于君前。
【组词】
端行、 端拱、 端伟、 端端、 端身
4.
【倪】
(形声。从人,“兒”(ní)声。本义:小孩)。
同本义。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下》-反其旄倪。 、 《旧唐书·玄宗本纪》-垂髫之倪。
【组词】
倪子、 倪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