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4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49:06
北辙南辕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北方的车辙,南方的车辕”,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或者方法和目标不一致。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与目标之间的不协调或矛盾。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后来演变为“北辙南辕”,用以形容行为与目标的背离。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教育人们要明确目标,避免行为与目标相悖,强调了目标导向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确保行为与目标一致。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朋友计划减肥却不断购买高热量食品的情况,这正是北辙南辕的典型例子。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北辙南辕行路难,心向明月却步暗。”
想象一辆车向北行驶,车辙却在南方,这种视觉上的错位可以引发深刻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或“doing the opposite of what one intends”。
北辙南辕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行为与目标不一致的问题,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明确目标,确保每一步行动都朝着目标前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概念。
见“北辕适楚”。
数十年以来,~,风樯篷底,有所见即借钞,或录草稿以归。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辙】
(形声。从车,徹(chè)省声。本义: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
3.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4.
【辕】
(形声。从车,袁声。本义: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大车、柏车、羊车皆左右两木,曰辕,其形直。一牛在辕间;田车、兵车、乘车皆居中。一木穹隆而上,曰辀,其形曲。-辕,辀也。 、 《考工记·辀人》-今夫大车之辕挚,谓辕卑也。 、 《周礼·考工记·车人》-凡为辕,三其轮崇。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返旆。
【组词】
辕轭(车前驾牲口的直木和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借指车子)辕缚(指辂木因其缚于辕上,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