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0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03:57
“击辕之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车辕上敲击以唱歌。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里的“击辕之歌”指的是项羽在绝境中悲歌,表达了他的无奈和悲壮。
在文学作品中,“击辕之歌”常用来形容英雄末路时的悲壮情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不太常用,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文学评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和解读历史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时代背景。
“击辕之歌”源自《史记》,是描述项羽在垓下被围时的悲壮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人在绝境中的悲壮情怀,成为汉语中表达英雄末路情感的典型词汇。
在文化中,项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壮故事被广泛传颂。因此,“击辕之歌”不仅是一个成语,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人对英雄悲剧的特殊情感。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沉重和悲壮。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理想和信念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演讲比赛中使用“击辕之歌”来形容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己理想的演讲者,这个成语帮助我更生动地传达了演讲者的情感和精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星辰黯淡,
英雄泪,击辕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心不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夜色中敲击着车辕,唱着悲壮的歌曲。在音乐方面,可以联想到一些悲壮的交响乐或史诗般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唱着最后的挽歌”(singing a swan song),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结束或失败前的最后一次努力或表演,也带有一定的悲壮色彩。
“击辕之歌”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历史*,也成为了表达英雄末路情感的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声,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1.
【击】
(形声。从手,毄(jī)声。本义:敲击,敲打)。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以击柱。 、 、 《资治通鉴·唐纪》-留击柝者。 、 、 《楚辞·九歌·国殇》-援玉 枹兮击鸣鼓。
【组词】
击壤、 击节、 击鞠
2.
【辕】
(形声。从车,袁声。本义: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大车、柏车、羊车皆左右两木,曰辕,其形直。一牛在辕间;田车、兵车、乘车皆居中。一木穹隆而上,曰辀,其形曲。-辕,辀也。 、 《考工记·辀人》-今夫大车之辕挚,谓辕卑也。 、 《周礼·考工记·车人》-凡为辕,三其轮崇。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令尹南辕返旆。
【组词】
辕轭(车前驾牲口的直木和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借指车子)辕缚(指辂木因其缚于辕上,故名)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歌】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歌,咏也。 、 《说文系传》-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 、 《易·离》-不鼓缶而歌。 、 《虞书》-歌永言。 、 《礼记·乐记》-歌咏其声也,长言也。 、 《诗·魏风·园有桃》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 《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组词】
对歌、 高歌、 歌吹、 歌鼓、 歌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