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2:2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2:25:35
唆使:指用言语或行为诱导、鼓动他人去做某事,通常是指去做不好的、不正当的或违法的事情。这个词汇带有明显的负面含义,暗示着背后的动机是不纯的或有害的。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唆使常常用来描绘反面角色或阴谋家的行为,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唆使贾环陷害宝玉。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唆使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人劝说他人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例如:“他唆使他的朋友去偷东西。”
专业领域:在法律领域,唆使可能涉及到教唆犯罪,是法律追究的对象。
同义词:教唆、煽动、诱导、鼓动。这些词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唆使”更强调背后的恶意和不良动机。
反义词:劝阻、阻止、劝导。这些词汇与唆使相反,指的是阻止或劝说他人不要做某事。
词源:唆使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唆”和“使”两个字组成。“唆”有引诱、诱导的意思,“使”则是指使、让某人做某事。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唆使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带有负面色彩的行为,尤其是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与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
在中华文化中,唆使往往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儒家思想相悖。在社会法律体系中,唆使他人犯罪是被法律所禁止的。
唆使这个词汇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如厌恶、警惕和不安。它让人联想到阴谋、背叛和道德败坏。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有人唆使他人去做一些不正当的事情,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诗歌中,唆使可以被用来象征诱惑和堕落,例如:“黑暗中的声音,唆使心灵走向深渊。”
视觉上,唆使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角落、狡猾的面孔;听觉上,可能是低沉、诱人的耳语声。
在英语中,唆使可以对应到“instigate”或“incite”,它们在含义上相似,但“唆使”更强调背后的恶意和不良动机。
唆使这个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们识别和描述不良行为,还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避免被不良影响所左右。通过对唆使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细微差别,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1.
【唆】
(形声。本义:怂恿人做坏事)。
同本义。
【引证】
《西游记》-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
【组词】
唆讼、 唆教、 唆掇、 唆犯、 唆哄、 唆激、 唆冷、 唆说、 唆送、 唆诱、 唆摆、 唆嘴、 唆拨、 唆诈、 唆毒、 唆令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