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0:04: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0:04:08
词汇“失之若惊”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失之若惊,得之若喜。”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失去时如同受到惊吓,得到时则如同感到喜悦。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得失之间的心理反应,强调得失对人的情绪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失之若惊”常用来形容人物在失去重要事物时的震惊和不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人在失去某物后的心理状态。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人们在面对损失时的情绪反应。
“失之若惊”源自《左传》,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得失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得失的重视和敏感,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情绪控制的重视。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重大损失时的无助和恐慌。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接受和处理失去,保持心理的平衡。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丢失了重要的文件,当时的感觉就像是“失之若惊”,那种焦虑和不安让我记忆犹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落乌啼霜满天,失之若惊夜未眠。”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脸上带着惊恐的表情。听觉上,可能是一阵突然的响声,让人心跳加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se one's composure”或“be thrown off balance”,虽然不完全对应,但都表达了失去平衡或控制的意思。
“失之若惊”这个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损失时的情绪反应,它不仅是语言的表达,也是文化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韵味。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