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8:42
失之穿凿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因为过于追求精确或深刻而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或目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解释或处理问题时过于钻牛角尖,导致结果偏离了初衷或变得不切实际。
在文学作品中,失之穿凿 常用来批评那些过于繁琐或不自然的描写和解释。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提醒他人不要过于纠结细节,以免失去大局观。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学术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过于理论化而脱离实际的研究方法。
失之穿凿 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读书不可失之穿凿,须是平正。” 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指导读书和学*的方法,强调理解和解释的适度,避免过度解读。
在传统文化中,失之穿凿** 反映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即在处理问题时应保持平衡,避免走向极端。这种思想在教育、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强调实用性和适度。
失之穿凿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过于学术化或不切实际的讨论。在情感上,它可能引起一种挫败感或困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老师在教学时过于注重细节,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这时,失之穿凿 这个成语就非常贴切地描述了这种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知识的海洋里,勿失之穿凿, 抓住那最亮的星,指引前行的方向。”
失之穿凿 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复杂的图表或深奥的讲座,视觉上可能是一些错综复杂的线条,听觉上可能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概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over-complicate" 或 "over-analyze",都表达了过于复杂化或过度分析的意思。
失之穿凿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适度,避免过度解读或复杂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用是知好奇者欲穿凿附会固各有说云。
“天阙象纬逼”,当如旧字,作“天窥”、“阅”,咸~。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穿】
(会意。从牙,从穴。牙在穴中,表示穿通的意思。本义:穿通,穿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穿,通也。 、 《诗·召南·行露》-何以穿我墉。 、 、 《三国志·诸葛亮传》-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 司马光《资治通鉴》-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组词】
穿墉、 穿着鼻、 穿穴、 穿空、 穿胸
4.
【凿】
(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凿,穿木也。 、 《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 、 宋·沈括《梦溪笔谈》-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组词】
凿巾、 凿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