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0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03:03
词汇“断管残沈”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并不容易直接解释,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也没有明确的现代用法。根据字面拆解,“断管”可能指的是断裂的管子,而“残沈”则可能指的是残余的水或液体。结合起来,这个成语可能形容的是某种器物破损,液体流失的状态,但具体的含义和用法需要更多的上下文来确定。
由于“断管残沈”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汇,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古风或特定的氛围,但在现代文学和口语中几乎不会遇到。
由于缺乏具体的现代用法,很难提供多个例句来展示该词汇的不同用法。
同义词和反义词方面,由于“断管残沈”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很难找到直接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如果硬要寻找,可能与“破败不堪”、“残缺不全”等词汇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这些词汇的细微差别在于它们更常用于描述物体或状态的破损程度。
词源与演变方面,由于“断管残沈”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其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非常有限。可能需要查阅古籍或专业的汉语词源学资料才能找到更多信息。
文化与社会背景方面,由于该词汇的生僻性,它在特定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也非常有限。
情感与联想方面,由于“断管残沈”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可能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联想。对于不熟悉这个词汇的人来说,它可能只是引起困惑或好奇。
个人应用方面,由于该词汇的生僻性,很难在生活中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创造性使用方面,由于“断管残沈”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将其融入到诗歌、故事或其他创作中可能会显得刻意或不自然。
视觉与听觉联想方面,由于该词汇的生僻性,它可能不会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跨文化比较方面,由于“断管残沈”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也非常有限。
反思与总结方面,对于“断管残沈”这个词汇的理解,由于其生僻性和缺乏现代用法,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的重要性非常有限。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这样的生僻词汇可能更多是出于对汉语丰富性和历史的好奇,而不是实际的语言应用需求。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管】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引证】
《说文》-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 《诗·周颂·有瞽》-箫管备举。 、 《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建钟鼓,列管弦。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组词】
管色、 管儿、 管弦、 管说、 管音
3.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4.
【沈】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
【引证】
《左传·文公三年》。朱骏声曰:“国在今河南汝州汝阳县东南。定(公)四年蔡灭之。”-伐沈。
姬姓。一说姒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季载。在今河南平舆北。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