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5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57:24
“断章取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截取文章中的一段或一句话来表达一个特定的意思,而不考虑原文的整体含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只看表面或局部,而不顾整体或深层含义的行为。
在文学中,“断章取意”常用于批评文学评论家或读者对作品的片面理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只听取或关注信息的一部分,而忽略了整体情况。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学术研究中,这个词汇提醒人们要全面理解文献或案例,避免片面解读。
“断章取意”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解读传统。在古代,学者们在解读经典文献时,强调要全面理解文本,避免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批评那些片面或不全面的理解方式。
在文化中,“断章取意”强调了全面和深入理解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在教育、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中都有体现。它反映了人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的文化特点。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批判。它提醒我在阅读和理解信息时要全面,避免片面和表面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对信息的处理和表达。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经常遇到需要全面理解复杂信息的场合。例如,在阅读学术论文时,我会努力避免断章取意,确保我对研究内容的理解是全面和准确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断章取意,只见叶不见树,
片面之词,误读了深意。
全面理解,方能见真谛,
整体把握,才是智慧路。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幅画,其中一部分被放大并突出显示,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一段音乐,其中一小节被反复播放,而忽略了整首曲子的流畅和完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ing something out of context”,意思是从上下文中抽取一部分,而不考虑整体背景。这种表达也强调了全面理解的重要性。
“断章取意”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理解和表达信息时要全面和深入。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帮助我避免片面和表面的理解,促进我形成全面和系统的思维方式。
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科罚。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如今只~,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章】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同本义。今称“乐章”。
【引证】
《说文》-章,乐竟为一章。 、 《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读乐章。 、 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史记·吕太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
【组词】
章夏
3.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4.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