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8 23: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3:46:25
词汇“损怨”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语境下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损怨”可以理解为因损害或伤害而产生的怨恨或不满情绪。其中,“损”指的是损害、伤害,而“怨”则是指怨恨、不满。
在文学作品中,“损怨”可能用来描述人物因受到不公正待遇或伤害而产生的内心情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或法律语境中,可能会提及因损害而产生的怨恨。
由于“损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但从字面上看,“损”和“怨”都是古代汉语中就存在的词汇,组合起来表达了一种因损害而产生的负面情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为贵”,避免产生损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法律体系中对损害的赔偿和补偿机制旨在减少或消除损怨。
提到“损怨”,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不公正、冲突和内心的痛苦。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因损害而产生的怨恨,可能会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或者通过沟通和解来减少损怨。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损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冲突,例如:
月光下,损怨如潮,
心海波涛,难平昔日的伤痕。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冲突或伤害的画面,如两个人物之间的对峙或受伤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或愤怒的音乐旋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组合词汇或短语来实现。
“损怨”作为一个表达因损害而产生怨恨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特定的文学、法律或社会语境中具有一定的表达力。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1.
【损】
(形声。从手,员声。本义:减少)。
同本义,与“益”相对。
【引证】
《说文》-损,减也。 、 《墨子经》-损偏去也。 、 《易·系辞》-损德之脩也。 、 《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 、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吕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 《孟子·滕文公下》-请损之,月攘一鸡。
【组词】
损年、 损膳、 损薄、 损夺、 损减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