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12:0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12:08:14
“山越”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居住在山区的人群,尤其是指古代**南方山区的一些部落或民族。这些部落或民族通常与中央政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有时会进行反抗或叛乱。
在文学作品中,“山越”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与世隔绝、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或者象征着对权威的反抗。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或民族学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同义词“山民”和“山地民族”都强调了居住在山区的特点,但“山越”更多地带有历史和文化的色彩。反义词“平原民族”和“中央政权”则强调了与山越相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
“山越”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主要指代那些居住在山区、与中央政权保持一定距离的部落或民族。
在**历史上,山越民族常常被描绘为勇敢、独立和坚韧的象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平原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提到“山越”,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原始、自然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这种联想可能源于对山越民族独立精神的赞赏,以及对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历史讲座中听到关于山越民族的介绍,这让我对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越”:
在群山之巅,山越的歌声回荡,
他们的心灵,如同山间的清泉,
自由而纯净,远离尘世的喧嚣。
想象一幅画面:群山环绕,山越人民在山间劳作,他们的歌声在山谷中回响。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美。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指的是居住在山区的部落或民族,如美洲的印第安部落。这些词汇都强调了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和独立的生活方式。
通过对“山越”一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代表了特定的地理和民族特征,还象征着独立和自由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越】
(形声。从走,戉(yuè)声。本义:经过,越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越,度也。 、 《广雅》-越,渡也。 、 《吕氏春秋·长攻》-越十七扼。 、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 、 《楚辞·天问》-崖可越焉?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天都之胁。 、 、 清·姚鼐《登泰山记》-越长城之限。 、
【组词】
越位;越度、 越绝、 越陌度阡、 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