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19: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19:14
山豆根:山豆根是一种中药材,来源于豆科植物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的根及根茎。它主要产于**、日本和朝鲜半岛。山豆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状。
山豆根的名称来源于其生长环境和药用部位。在古代中医药文献中,山豆根已有记载,其使用历史悠久,且在不同朝代的医书中有所提及和应用。
在传统文化中,山豆根作为药材,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自然疗法的重视。它也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例证之一。
山豆根给人以自然、纯净的联想,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传统医学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的关注。
个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咽喉不适时,会选择使用山豆根来缓解症状,体验传统药材的疗效。
在诗歌中,可以将山豆根比喻为治愈之泉,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恢复。
山豆根的图片可能让人联想到深山老林,清新的空气和自然的宁静。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流水声或鸟鸣,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药材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使用方式。例如,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使用山豆根的传统,但其使用方法和配伍可能与**有所不同。
山豆根作为一种传统药材,不仅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疗法的探索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传统智慧。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豆】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引证】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
3.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