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5: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5:07
爬山越岭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翻越山岭,即通过攀爬山峰和穿越山脉的过程。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长途跋涉,尤其是在地形崎岖、山峦起伏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爬山越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坚韧不拔和冒险精神,如在描述探险家或旅行者的故事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经历的艰难过程。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户外**,它可能特指具体的登山活动或地形穿越。
同义词: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攀山越岭 反义词:平坦无阻、一帆风顺
这些同义词在描述穿越复杂地形时有所重叠,但“爬山越岭”更强调攀爬的动作和山岭的险峻。反义词则描述了旅途的顺利和地形的平坦。
“爬山越岭”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爬”和“越”都是动词,分别表示攀爬和穿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稳定,主要用于描述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在**文化中,“爬山越岭”常与坚韧、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在许多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旅程。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钦佩,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它也让我联想到壮丽的山景和清新的空气,以及与自然亲近的愉悦感。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在一次徒步旅行中体验了爬山越岭的过程,那是一次对身体和意志的极大考验,但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爬山越岭,心随云飘,每一步都是对自由的追求。”
想象一幅画面:一群徒步者在晨曦中攀登山峰,背景是连绵的山脉和蓝天。音乐上,可以联想到轻快的旋律,伴随着自然的声音,如鸟鸣和风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imbing over mountains”,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传达的意义相似,都是关于克服地理障碍的描述。
“爬山越岭”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动作,更蕴含了人类面对挑战时的精神和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深意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自然与人生的方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4回:“吓得邓艾弃甲丢盔,撇了坐下马,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而逃。”
1.
【爬】
(形声。从爪,巴声。爪,手爪。本义:搔,爬梳)。
同本义。
【引证】
《广韵》-爬,搔也。 、 韩愈等《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怯烦类决痈,惬兴剧爬疥。 、 白居易《自咏老身示诸家属》-支分闲事了,爬背向阳眠。
【组词】
爬挲、 爬栉、 爬耳搔腮、 爬拉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越】
(形声。从走,戉(yuè)声。本义:经过,越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越,度也。 、 《广雅》-越,渡也。 、 《吕氏春秋·长攻》-越十七扼。 、 曹操《短歌行》-越陌度阡。 、 《楚辞·天问》-崖可越焉?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越天都之胁。 、 、 清·姚鼐《登泰山记》-越长城之限。 、
【组词】
越位;越度、 越绝、 越陌度阡、 越冬
4.
【岭】
(形声。从山,领声。本义:山道;山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岭,山道也。 、 南朝宋·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日末涧增波,云生岭逾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