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14: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14:26
信物:指作为凭证或纪念的物品,通常在人际交往中用来表示某种承诺、情感或身份的象征。它可以是一件实物,如戒指、项链、徽章等,也可以是一封信、一张照片等。
信物一词源于汉语,由“信”和“物”两个字组成。在古代,信物常用于军事或政治领域,作为权威或承诺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展到个人情感和社交领域。
在许多文化中,信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在**文化中,结婚戒指是爱情的信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信仰的信物。
信物往往与情感记忆紧密相关,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特定时刻或人物的回忆,带来温暖、怀旧或悲伤的情感。
个人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信物,如一封情书、一件手工制作的礼物,这些物品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情感的寄托。
在诗歌中,信物可以被用来象征爱情的不朽:
“在这枚戒指的圆环里, 我们的誓言永不褪色。”
信物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宝箱、闪亮的珠宝或是轻轻翻动的信纸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都能增强信物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文化中,信物的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文化中,结婚时的新娘会佩戴多种珠宝作为信物,而在日本文化中,折纸(Origami)有时也被用作信物。
信物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情感与记忆,是语言学*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