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2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1:31
“亡羊之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战国策·齐策二》中的故事。字面意思是丢失了羊之后的叹息。基本含义是指事后懊悔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为时已晚,无法挽回损失。
“亡羊之叹”源自《战国策》中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丢失了一只羊,虽然后来找到了,但已经造成了损失。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事后懊悔的情况。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预防和及时行动的重要性,反映了人对“未雨绸缪”的重视。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错过机会或犯下错误后的沉重心情。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因为一次疏忽而错过了重要的考试,那时的心情可以用“亡羊之叹”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将“亡羊之叹”融入表达遗憾和悔恨的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
我却无心赏花颜。
亡羊之叹声声慢,
悔不当初早安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牧羊人站在荒野中,望着远方,脸上带着深深的忧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吹过荒野的声音,伴随着牧羊人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losing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意思相近,但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境有所不同。
“亡羊之叹”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事后懊悔的情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提前规划,避免不必要的遗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羊】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羊头形。“羊”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一种哺乳动物)。
同本义 。反刍类,以食草为生。一般头上有一对角,有许多品种。
【引证】
《说文》。孔子曰:“半羊之字以形举也。”-羊,羊兽也。 、 《礼记·曲礼》-羊曰柔毛。 、 《大戴礼记·少牢》-羊曰少牢。 、 《礼记·月令》-食麦与羊。 、 《易·说卦》-兑为羊。 、 《汉书·李广苏建传》-杖汉节牧羊。
【组词】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 羊群蚁阵、 羊酒花红、 羊车过市、 羊耳风、 羊脏、 羊羔、 羊儿风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 、 《墨子·备梯》-禽子再拜而叹。 、 《礼记·坊记》-戏而不叹。 、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皆叹惋。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默叹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婉贞微叹曰。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叹借者之用。
【组词】
叹气嗐声、 叹恨、 叹憾、 叹笑、 叹悔、 叹喟、 叹嗟、 叹想、 叹诧、 长叹;叹一口气